三年来,在新冠肺炎的感染防治工作中,我们中西医并重,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面对防疫政策的调整,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通过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准确应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治疫病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中医在防治流行病方面有丰富的文献和实践经验。中医对邪气的认识不仅重视生物致病因素,也重视正气的内部条件和气候环境因素,在防治中起着调动机体防御和调节免疫的主导作用。中医对疫疾的治疗,不仅仅是与病毒的对抗,更是在邪气侵入人体后,对邪正关系的调整。
中医防疫的思路是基础防护与目标防护相结合,积极防御与环境防控相结合,针对人群进行差异化精准防控,可以与西医疾病控制方案相得益彰。在流行期,中医认知疾病的诊疗模式可以对易感人群、疑似病例或确诊疾病患者进行有效干预,体现了“异病同治”。这也是中医能够有效防治不明原因新发传染病的优势。
在诊疗过程中,既要尊重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经验,又要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理念,提倡“一病一方”和“一人一方”相结合,辨病、辨证、辨症、辨症,进行针对性治疗。以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以来的中医药实践为例,对轻症、普通型肺炎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发热、咳嗽、厌食、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药在降低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和吸收、减少肺纤维化、改善胃肠道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对于2022年奥米克隆突变株引起的发热、咽痛、头痛、咳嗽,通过祛风清热、利咽解毒、宣肺止咳等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合性:充分利用中医多元化干预手段,实现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疾病预防与康复。
新型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引发社会心理问题。中医的人生观、疾病观、防治观、思维模式、文化认知、行为逻辑、诊疗药物和临床效果,对缓解社会恐慌、增强抗击疫情信心具有独特作用。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工作,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形神统一的健康秩序,有利于积极预防和康复。
中医历来重视疫症的恢复期,即正气未复,邪未尽的病证期。病后调理包括调整饮食、调整精神、调整寒热、药物调理。此时,应采取有效、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患病机体尽快康复。对于无明显症状、核酸阴性的恢复期患者,观察其饮食、睡眠、排便等症状、舌脉等体征,有助于患者整体康复。部分患者在核酸转阴后的恢复期仍出现咳嗽、乏力、厌食、心慌、睡眠差、气短等症状,需要进一步康复调理。部分重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因此,包括中医药、中医药适宜技术、传统成就方法等中医药技术在内的中医对疫病恢复期的治疗技术体系,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通过中医治疗,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技术,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乏力、厌食等症状,缓解情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脏腑气血津液状态。
科学性:保持整体性、创新性和多元整合性的科学支持,有利于强化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特色和优势
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中医药防病治病科研平台建设,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在制定重大传染病防疫政策的过程中,对疾病的科学判断和认知以及广泛收集战略建议是非常必要和应该注意的。因此,必须完善临床科研的整合模式,以临床为导向,突破中医诊疗的关键技术,建立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的客观收集和分析数据库。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的实用优势,加强临床科研,加快新药研发。建立疫情大数据平台,开展循证研究,构建疫情易感性早期诊断模型,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方案。以古代经典方剂、中医名方、医疗机构院内制剂为基础,开发临床防治疫情疗效较好的中成药、约定方、中药新药。
在加强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优势,加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疾病的研究,特别是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为新冠肺炎长期医疗保险支付提供依据。
要强调医、工结合,以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服务能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应突破“看、听、问”的局限,加强中医远程诊断设备的研发,包括舌象采集器、脉诊仪、中医诊断机器人等。中医根据远程影像和详细数据,借助智能化、标准化的中医辨证系统,快速拟定诊疗方案。利用CT检查等现代影像技术,延伸传统的看、听、问方法。
圣洁: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现中医药全过程、多层次参与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
积极探索和实践中西医协同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推进中医药预防标准化建设,将中医药预防疾病经典技术方法融入现代疾病预防体系的标准、指标、制度和流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防治能力和水平,增加中医药防治服务供给。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中,要中西医并重,提高防治效果,优势互补。
结合中医药防治疫情的历史经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做好自我保护,积极接种疫苗,积极学习中医保健方法。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结合新冠肺炎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面向全国开展防疫科普活动。关注防疫心理健康,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心理援助,增强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对于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我们可以从防护、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干预。,并有针对性地发放预防性中药汤剂或冲剂,包括中药外治法,如香囊、中药熏蒸等,提高整体抗病能力。